王小古艺术:路漫漫兮(一)

发表时间:2020-9-6  来源:王小古艺术官方网站

小古是我的好同学,好同乡,好朋友,相处数十年如一日。我的绘画,得过他不少指点,画的风格受他影响很大。所以,他也算是我的绘画老师。久有夙愿,要写一篇纪念他的文章。为此,我花了较长时间对他的事作了系统回忆,并亲自去他工作过的地方作了深入采访,现将已掌握的材料写出来以表达我对他的怀念景仰之情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一

  王小古先生,原名王崇古,江苏省灌南县新安镇人,生于一九一五年,逝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下午五时,享年六十七岁。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、中国美协山东分会常务理事,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,还曾担任过山东省临沂教育学院副教授 、临沂县政协副主席、临沂地区工艺美术协会名誉副主席等职。
 
  由于人们爱叫他王小古,久之,他便索性改名小古了。对此他还有过这样一段风趣的解释:“小则小矣,古也不古,有小高见大,无古不成今。”小古祖居新安镇,父名王应仁,号杰甫,旧学程度较好,对四书,五经及古诗文都读过,对中医学,玄学也稍通,但一生以经商为业。早期家境贫寒,只做些小生意,卖过油盐,也读过书。一九三五年以后,由于贩卖木材而获利较多,一时成了暴发户,在街上盖了六下六上的一座店面小楼。楼上住人,楼下一半出租给人家,一半留自家经营布业。同时在乡间还买了三十多亩地。这便是小古在《自叙吟》中说的“十八家剧变,暴发耻乡邻。远离教村学,长辞家门庭”的背景。虽然如此,其家庭生活仍很朴素。由于他父亲为人比较正直,地方上的人们对他还是很尊敬的。
 
  小古的母亲于氏,出身于农民家庭。年轻时一面料理家务,一面还为家庭生计着想,磨卖豆腐。

  小古父亲于一九五八年病逝,享年七十一岁,母亲一九六一年去世,享年七十八岁。
 
  小古兄弟二人,他是排行第二。哥哥名王崇飞,号筱朋,小学毕业后考入板浦师范,一九三五年在新安小学任教,直到三九年家乡沦陷。后又到淮安任教,“文革”后期才回到家乡,浮居新安镇东北乡大左营,因病于一九七四年去世。

                   二
  
  小古幼年很灵敏,深受家庭喜爱。入学前父兄就教他学诗、写字。入新安小学后,学业进步很快,且对绘画特别爱好。起初他到处收集香烟牌。那时名牌香牌盒内都有一张精制的画片,它不仅是一张张精美的历史连环画片,而且也是一张张非常有趣的微型艺术品。他搜集到这些画片,总是如获至宝,不仅经常翻阅,还经常临摹。他对刻印章也很有兴趣。没有章料,他就以肥皂代替,兢兢业业地刻起来。
 
  学校有位音乐老师王士林,多才多艺,思想进步,在学生中传播爱国思想。小古的绘画天资,很受这位老师的重视和赏识,他是小古习画的启蒙老师。
 
  小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得很好。在校,他能很好地完成课内外学业,回家,父亲还要教他一些古文诗词 。
 
  他平时读书,习画非常用功,对绘画则兴致更高。新安镇的王逸岑、陈子培是当时地方上有名的两位花鸟画家。王逸岑尤擅花卉草虫。有一次他画了一幅菊花螽斯(俗名“叫哥哥”)图,水墨未干,就放在门台石上晒。一只公鸡见了,一口把纸啄了一个洞。这说明他画草虫的功夫已达到能够乱真的程度了。小古在课余,经常登门请教,看他如何作画。回家后也就捉了一只叫哥哥,照着画了起来。小学毕业时,不仅能诗能文,且在绘画上已有很大的进步。当时新安小学的毕业生中,他和另一位同学阎寿山,可以说是凤毛麟角,出类拔萃,被地方上人称赞为新安镇的小才子。
 
  一九三0年夏天,王小古和阎寿山一齐考入灌云县板浦师范,在那里读了三年书,有位美术教师叫潘仲希,擅长花鸟。他对小古很赏识,经常和他谈论画业,并送了不少画谱给他。这对王小古习画帮助很大。师范有位语文教师形象很特殊。有一次小古在课堂上用铅笔素描,把这位老师的像画了下来。下课后,同学们一看,都叫起来说:“真像啊!”就把这张画贴在玻璃上。这一下把全校学生都轰动了。这位老师为此十分恼怒,把小古叫到办公室,严厉训斥了他一顿。潘仲希老师却跑过来说:“崇古在课堂画老师像,这是不对的,但他画老师,并没有丑化老师,这不能说不尊敬老师。他以一节课时间,替老师的像能画得如此逼真,传神而动人,这可以说是个奇迹,也是我们学校的光荣 。我看不但不应罚他,学校还应用镜框把这张画装在里边,永远挂在学校里,”自此以后,王小古的绘画才能,誉满全校,板浦地方请他画像的人也多了起来。
 
更多
网站点击统计:595711次
王小古艺术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
联系电话(微信同号):13153980009 联系人:赵金胜 邮编:276800
联系地址:山东省临沂市台湾城五楼 技术支持:齐鲁书画网